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编制及主要干部名录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3:37 点击次数:57
1937年12月的陕北高原上,萧劲光正带着一群"看家护院"的战士在黄河边转悠。这位后来的开国大将此刻手里攥着份烫手山芋——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刚成立,既要防着日军过河,还得盯着背后搞小动作的国民党,顺带收拾流窜的土匪。用现在的话说,这就是个"全职保姆"的活儿。
当时的情况确实够呛。八路军主力都去前线打鬼子了,延安这块革命老窝就剩些零散部队。中央一拍板,把能凑的人都凑起来,连地方保安团都不放过,愣是拼出五个旅的架子。萧劲光这个司令员当得实在,白天要操心布防,晚上还得算粮食账,毕竟毛主席说过"自己动手丰衣足食",留守兵团后来在南泥湾开荒种地的事儿,就是从这时候埋下的伏笔。
要说这帮"看家"的将领,个个都是人物。警备1旅的文年生带着关中子弟兵,把马栏镇守得像铁桶;陇东那边的周玉成更绝,骑兵营长李仲英带着马队整天在黄土坡上窜来窜去,土匪见了就跑;最逗的是三边地区的贺晋年,带着警备3旅在盐池边上站岗,战士们闲了就晒盐,愣是把后勤问题解决了。
特别要提的是王震那支359旅,1941年调回来时简直成了生产标兵。他们在南泥湾开荒的架势,比打仗还拼命。陈宗尧带着718团白天挥锄头,晚上擦枪管,种出来的南瓜个个比脸盆大。有战士开玩笑说:"咱这是给鬼子准备地雷呢!"其实这话不假,后来大生产运动的经验,真给前线送去了不少粮食弹药。
这些留守部队的日子过得像陕北的枣树——看着干巴巴的,结的果却甜得很。没有正规军饷就纺线织布,缺枪少弹就自己修械所鼓捣。有回国民党来搞摩擦,看见八路军战士穿着自制的呢子大衣,还以为是苏联给的装备,吓得没敢动手。其实那大衣是拿羊毛自己捻的线,厚是厚了点,但确实暖和。
到1942年改编成联防军时,这支队伍已经练就了十八般武艺。能打仗的像警备4旅刘懋功,带着十团在绥德把河防守得滴水不漏;会生产的像359旅,开荒种地养活了半个边区;就连文工团都能编快板宣传政策,把老乡们听得直拍大腿。要说有什么秘诀,大概就是萧劲光常挂嘴边的那句:"革命工作不分贵贱,拿枪的手也能抡锄头。"
现在回头看,当年那些在黄土坡上站岗的身影,早就化成了纪念馆里的老照片。但留守兵团的故事就像陕北的信天游,越传越有味道。他们用最土的办法,解决了最棘手的难题,这种本事,可比现在某些光会喊口号的强多了。
本文旨在弘扬社会正能量,倡导积极健康的价值观。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删除或修改。